冉莊地道站遺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的清苑縣境內,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主戰場上一處極為重要的戰爭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道設計巧妙,構造復雜,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戰斗人員休息室,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在地道總指揮部附近挖有很深的陷井,井上設置翻板,敵人萬一進入地道,踏上翻板就會落井斃命。地道與水井相通,水井既是地道的通風口,又能解決民兵和群眾的飲用水。地道的出入口靈活多樣,有的修在屋內墻根壁上,有些則利用牲口槽、炕面、鍋臺、風箱、井口等。他們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結合,在村里要道口的房頂上,建筑了高房工事;在地面上,修建了地平堡;還利用小廟、碾子、燒餅爐、墻角等地形、地物,修筑了一些工事。地道和地面工事相配合,各種火力相交叉,構成密集的火力網。
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軍的鐵蹄踏進華北,冉莊人民為了保存自己,外抵侵略,開始挖地洞,逐步由單口洞發展為雙口洞、多口洞和戰斗地道。地道以該村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4條主要干線,長2.25公里,還有南北13條支線、東西11條支線、通往外村的聯村地道4條,全長約15公里。
展廳占地面積980平方米,廳內珍藏著大批珍貴文物,主要有銅鑼、軍號、牛角號、土槍、土炮、翻火子彈等使用過的工具和同敵人作戰用過的武器彈藥、烈士遺物、遺詩、資料、照片、獎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紀念館還配以聲光電展覽形式,再現了當年地道戰的情景。
冉莊地道戰遺址保護區面積為30萬平方米,其中重點保護區2萬平方米,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的村落原貌和當年構筑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1959年8月,冉莊地道戰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冉莊地道戰遺址融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和游樂于一體,聶榮臻、楊成武等許多革命前輩及黨政領導人先后為冉莊地道戰遺址和紀念館題詞。由于地道保存完好,《地道戰》、《烈火金鋼》、《敵后武工隊》、《平原游擊隊》等許多影片都曾在此拍攝。
歷史由來
1937年“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進行滅絕人寰的“大掃蕩”,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僅在6萬平方千米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筑據點、炮樓1783處,修公路2萬多千米,挖封鎖溝8878千米,把冀中平原細碎分割成2670塊,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戰爭苦難。
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冀中人民展開了地道斗爭。并繼而成為在無險可守的平原地區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堅持敵后抗戰,擴大抗日根據地,扭轉戰局的〖ZK)〗一種獨特戰斗方式。冉莊人民以其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巧妙地設計了各種工事和地道口,部署不同的作戰方法,在普通的村莊,創出了不平凡的業績,被譽為地道戰模范村。聶榮臻元帥曾為此親筆題詞:“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是華北人民保家衛國,開展游擊戰爭,在平原地帶戰勝頑敵的偉大創舉。地道戰又一次顯示出人民戰爭的無窮偉力。”
開放時間
早09:00~晚16:30(逢周一閉館)
地址
河北省清苑縣冉莊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