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虛觀是古城內最大的道觀,坐落于東大街東段路北。清虛觀始建于唐顯慶二年(657年),原名太平觀,宋治平元年(1064年)改為清虛觀。元初改名為太平興國觀,后又易名“太平崇圣宮”,清代時復稱清虛觀。歷史滄桑,人世變遷,歲月的流逝使這里的許多道教偶像所剩無幾宋朝神宗皇帝加賜顯號為“靈禧真君”,后建真君殿、大雄殿、北帝殿、紫微殿、觀音殿、三清殿等十二大殿。各殿錯落有致,雄偉壯觀,道士僧人眾多,不但是道家七十二福地,而且也成了佛家勝地。流水古樹之間,宛若仙境。
清虛觀共有十座建筑,前后三進院落,牌落、山門、龍虎殿、純陽宮、三清殿、玉皇閣依次排列于中軸線上。觀院門牌樓,豎于兩柱,并由八字形叉柱穩固,上有乾隆三十六年題“清虛仙跡”的匾額。龍虎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采用“懸梁吊柱”的奇特結構,為元代所建。殿下面東西廊分塑青龍白虎,高達5米 ,骨骼雄健,神態勇猛,手持戟劍,形態生動,其中白虎抽象造形頗奇特,這組塑像為元塑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三清殿于明萬歷年間重建于中院北面,面寬五間,進深十一椽,上起五脊六獸歇山項,結構奇特,殿宇高大壯觀,殿內三清等泥塑已蕩然無存,僅殿內西側豎記述元代建殿蒙文碑一通。大殿東西兩旁各筑有耳殿三間。 三清殿前高臺基上筑有一處包廈接卷棚頂,即獻殿。閣內樓上有呂洞賓泥塑,又名純陽宮,建于清光緒年間。中院東西各有配殿十一間,院中通道左右各建有小碑房一處,后院北頭軸線上原為玉皇閣,尚存窯洞三孔。
除現存古建筑和幾組彩塑外,觀內遺存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大小碑碣二十余通,是研究道教史跡和書法藝術的珍品。清虛觀現為平遙文物陳列室,收藏了平遙地區許多文物,有唐、宋鐵鑄佛像以及許多明代道教木刻神像,是國內少見的珍貴遺物。
開放時間
8:00-19:30(春夏)
8:00-18:00(秋冬)
地址
山西省平遙市平遙古城東大街路北